清遠,一個位于珠三角與粵北山區結合部的地級市,連續多年的高速協調發展折射出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地級市的跨越發展軌跡。清遠的崛起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視為創造了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奇跡。
今年年初,清遠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8%被寫入報告,這樣的增長速度已讓珠三角城市感到“吃力”,而廣東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狀元的地位已經被清遠占據了六年,這樣的增長勢頭依然沒有放緩的跡象。這種被視為的“清遠現象”是否還會持續?“清遠明確了人均GDP到2010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奮斗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保持GDP年均增長18%以上。對于這個剛性的指標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清遠市委書記陳家記這樣告訴記者:“到2015年,清遠的人均GDP有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并將加速融入和追趕珠三角。”高增速下轉型
時不我待
早在1991年,《人民日報》長篇通訊《鄰近“金三角”的寒極》敏銳指出,正當珠三角如火如荼發展經濟之時,清遠卻因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讓人吃驚。直到2005年,《人民日報》再次聚焦清遠,同樣以長篇通訊《廣東醞釀發展模式之變》報道了清遠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從2001年全省倒數第二躍升到2005年的全省第一,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
自2004年以來,清遠的主要經濟指標取得“六連冠”,但從橫向比較來看,廣東省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速,珠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整體競爭力提升,清遠市面臨著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發展變局。更為緊迫的是,清遠發展同樣受到廣東省內包括揭陽、肇慶等發展水平接近的城市的挑戰和競爭。
在《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清遠實地采訪的時候,不少清遠地方官員已經認識到,在清遠整個GDP結構中,固定資產投資占到了七成以上的比例,這意味著目前正高速發展的清遠市GDP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性相當大,而清遠經濟能否通過轉型獲得可持續性成為擺在地方官眼前最為緊要的問題。“今年是清遠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過程,不轉固然不行,慢轉也不行,但盲目轉更不行,”陳家記在今年一次黨政干部會議上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這幾年,清遠依靠‘近水樓臺先得月’,積極主動到珠三角去抓‘鳥’(騰籠換鳥),但我們要清醒看到,從外國或珠三角轉移到清遠的產業只是整條產業鏈中生產價值較低的一段,(一個產業,是相對落后的產業,)所以僅僅依靠簡單的產業轉移,我們只能永遠落后于別人。”
西方發達國家從工業化向城鎮化發展歷經百年的時間,由低端勞動密集型工業向產業鏈整合下的新型工業轉型,由第二產業占比較高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型,是英美發達國家發展歷史經驗。在我國,像清遠這樣的地級市卻面臨著一個十分特殊的情況,即面臨著兩種經濟轉型同時迫在眉睫的景象。“前幾年,清遠的經濟發展也曾遇到,工業無園區,有企業無產業。工業布局不夠合理,產業集聚程度較低,”一位清遠地方官員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以前一些所謂成功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嚴重限制了清遠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傳統的、粗放的以犧牲資源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必須轉變。”
面對高增速下轉型已時不我待的壓力,清遠市委市政府決心通過“跨越發展”尋求自身的發展空間和出路。工業中期城市
跨越發展
12月初,記者一行驅車1小時從廣州白云機場來到清遠,撲面而來的是各式各樣正熱火朝天的動工景象,而這一幕幕場景在上個世紀80到90年代的珠三角何曾相似。一位清遠市的官員指著市區美麗北江邊一片依山傍水的土地向記者介紹說,這里是已經簽約即將開工建設的清遠市金谷科學城項目。這個項目一期計劃投資200億元,重點建設創意產業園,同步建設教育、旅游、高端地產、高端商務、金融等,是集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技術業于一體的高端人才積聚地、高端科技孵化器和國際一流水平的生態宜居新城。加上也已經簽約一期計劃投資300億元的清遠市科學動力城,這些項目的引進和建設,是清遠依托武廣高鐵、廣清輕軌、高速公路網絡帶來的區位、交通優勢的提升,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對清遠“大廣州衛星城市、環珠三角高端產業成長新區、華南休閑宜居名城”發展定位的重大行動,也是清遠加快推進“三圈四帶”經濟發展布局重大戰略的具體實踐。對清遠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強調“招商引資”、“大搞基建”這些耳熟能詳的城市主旋律正是工業化中期城市的符號,但與珠三角早期那種“來者不拒,饑不擇食”的發展模式項目,具有后發優勢的清遠則思考得更多一些。“原來是為了盡快做大,只要有人來就行,(不要太上檔次的)。這些年來清遠(最近)的招商引資已經實現了(由原來的來者不拒到)有選擇的引進,已經從原來的靠優惠(政策)招商轉變為靠環境招商、靠產業鏈招商”。陳家記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有選擇”引入云南銅業成為清遠做深產業縱深的一個典型范例,讓落后污染產業轉變成環保新興產業,成為清遠謀求工業中期城市謀求跨越式發展一招妙棋,這在清遠發展可再生銅產業上表現得十分突出。
清遠沒有銅礦,但每年清遠從全世界回收的銅資源有80萬噸,使清遠成為我國再生銅生產的明星城市,成為大名鼎鼎的“中國再生銅都”。然后由于該產業長期被視為“高污染”,打造宜居城鄉目標清遠為什么要涉及曾讓很多人不解。
清遠市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十多年前清遠就有回收舊金屬的習慣,發展到如今有2300—2500萬戶拆解舊電線小作坊,由于沒有采取先進拆解技術,產生了對環境的污染。后來我們就將“封殺”改為引導,創辦了循環經濟區,就使這些分散的拆解戶都進園區集中通過先進方式拆解,使得清遠的再生銅成為重要產業之一,并使“清遠銅”蜚聲海內外。“我們提出積極推進清城有色金屬再生產業集群,”陳家記向記者坦言,“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集群最終發展到1千個億到2千個億的產值。我們還要引進銅加工的下游企業,從回收到加工生產到最終產品,把這個產業鏈延伸,都在我們這邊,把整個產業做大做強。現在云銅、江銅都搬到我們這邊來了。”
除了再生銅產業鏈之外,清遠正加快培育機械裝備、汽車零配件、電子信息等等一批特色支柱產業,并已聚集了東風小康、愛機、偉易達等一批知名項目,并希望通過推動佛山(清遠)產業轉移園成為高端產業成長的重要平臺。
然而,在清遠謀求“跨越發展”的同時,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化等直接為工業提供服務的行業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清遠工業園區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瓶頸。
這也是工業化中期城市面臨轉型的普遍困境,而清遠選擇了加快融入廣佛都市圈,并加強與廣州、佛山在城市、交通、市場、產業等全方位對接,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力打造物流中心、會展中心。事實上,積極地融入珠三角的發展,借力珠三角的優勢,正使得清遠成為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范例。區域經濟協調
發展范例
在中國區域經濟大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廣東,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嚴峻問題,這種不平衡甚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早在2006年,汪洋書記就曾指出:“廣東省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2006年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人均GDP只有珠三角的1/4,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挑戰。”
今年3月,汪洋書記更是指出:“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到現在這個發展階段,最窮的地方還在廣東,這是廣東之恥,是先富地區之恥。”引發了輿論對此的廣泛反思。
清遠市的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清遠曾經是寒極,如今是熱土,這恰恰證明了廣東省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上是能夠行得通,從地域上和產業上通過跨越發展所形成的后發優勢已經使得清遠證明了‘雙轉移’能夠解決廣東省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2008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這在清遠市委書記陳家記看來為清遠轉出了新天地,更是趕上了山區發展的“末班車”。
但讓佛山與清遠“結對”曾一度讓外界對清遠的發展感到擔憂,因為佛山的建材、水泥、陶瓷產業不僅污染嚴重,耗能還很大。陳家記堅定的說:“從來就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他舉例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原來的水泥廠整個方圓十幾、二十公里都灰塵滾滾,清遠承接水泥廠之后通過技術改造,水泥生產工藝達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水平,現在每一條生產線日產量可以達到5000噸,而且你進他的工廠里面去都是花園式的,甚至你用手去摸它的廠房墻壁,你都不會發現有灰塵。而且普遍實行了余熱發電,大大節約了能源,降低了碳排放。”
清遠正是通過主動融入珠三角現代產業分工體系,著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大型央企和民企,正追趕珠三角城市所取得的成就,彌合了珠三角與粵北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差距。